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第二天,苏亦四人继续在仙人洞遗址开探方。

    昨天他们开的探方是旧探方。

    用旧探方来形容也不准确,因为他们一开始清除的是早年的填土。

    想通过旧探方寻找当年的忽略的植物遗存,一寸一寸地挖,一段一段地推进,小心翼翼地逐层取样。

    奈何,结果并不理想。

    苏亦只能再次询问陈文骅当年发掘的具体过程。

    一时之间,陈文骅陷入了回忆。

    「我记得是62年2月份的时候,省文管会考古队根据有关部门反馈的情况,进入仙人洞做初步调查。」

    「我们一进入洞内,就发现洞口暴露出许多动物的骨骼和大量螺壳,并采集到一件穿孔石器和一件砺石。另外还发现洞口右侧靠洞壁处有大量胶结堆积,高有1.3米左右,堆积里除了不少动物骨骼、螺壳外,还有少许红砂陶片。因此,我们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古人洞穴遗址。」

    沈明好奇问,「老陈,原来你不是第一个发现仙人洞遗址的啊。」

    陈文骅笑,「自然不是,我又不是本地人。具体是什么人发现仙人洞遗址的,我也不清楚,据说50年代末,省委一名干部下乡工作,恰好在仙人洞洞口发现有不少石器和动物骨骼等,意识到这不是一处简单的洞穴,他立即向省里汇报,我们才被派过来做调查,对方什么名字,我也不得而知,毕竟我当时并不是负责人。」

    通常来说,这种大遗址,第一个发现遗址的人物通常会被记录下来的,现在就当事人陈文骅都不知道,那确实是遗漏了。

    除非有人较真去做走访调查,不然这位仙人洞遗址的发现者注定籍籍无名了。

    「2月份调查结束,当年3月,我就随同省文管会考古队来到仙人洞,这次历时50天的试掘收获颇丰,在28平方米的范围内,共获得石器、骨角器、蚌器和陶片等遗物300余件,动物骨骼碎片600余块。同时发现烧火堆遗迹12处。」

    「挖了50多天?这么大阵仗?」

    「主要是人少。」

    「那第二次发掘呢?又是什么情况?」

    「第二次发掘已经是两年以后了,63年,我们整理好仙人洞遗址试掘简报发表在《考古学报》后,在学界获得不小的反响,因此,1964年4月,我们省博考古队就组织人员对仙人洞进行了第二次试掘,所得遗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差不多,奈何当时技术手段落后,大概判断遗址距今只有6000~7000,恰好,特殊时期,对仙人洞的发掘被迫中断,直到76年,第二次发掘简报才能在《文物》发表,但很多遗物因为保护不当残缺严重,甚至有部分遗物都已经遗失。」

    说到这里,陈文骅只能叹息。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上演,不是某一个考古人可以左右的事情。

    苏亦只好转移话题,「咱们今天继续开两个探方,没有收获的话,只能重新换地方了。」

    陈文骅说,「我们当年的发掘区域,主要是在仙人洞进入洞内的外口,面积较大,前后两次发掘的T1、T3、T4、T5探方都在此,想要重新发掘新的区域,只能在东区了,比较靠里面,面积较小。」

    苏亦说,「先处理现在的探方,明天再看情况。」

    一天就这样过去了,没啥收获。

    第三天,发掘小队只能在东区开新的探方,他们很谨慎,先开一个。

    而且,苏亦开始教大家怎么试用「浮选法」发掘。

    之前,他就已经跟大家科普过此种方法的原理,不需要不多赘述。

    然而,大家对植物考古知识的掌握,又非常匮乏,他只好做相关介绍。

    「一般来说,在考古发掘中有可能被发现和获取的古代植物遗存共有四类,即植物遗骸、植硅石、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孢粉和淀粉颗粒。」

    「植物遗骸是指植物死后的残留部分,如茎、叶、根、果实、种籽等都算;植硅石是植物在次过程中形成的硅化的植物细胞或者组织;孢粉是无性生殖类植物的花粉的合成;淀粉颗粒是植物细胞在生长和分化过程中以及成熟后所产生的并储藏在植物的根块、块茎和种子的胚乳里的储藏物质。」

    「除了植物遗骸外,后面的三者都属于微小物质,要用高倍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因此,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粒也被统称为植物微小遗物;而植物遗骸体积较大,用肉眼或者放大镜都可以观察,再不行用低倍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分析,因此也称为植物大遗存。」

    「在植物考古学的研究中,这四类遗存在样品的采集、植物遗物的提取和植物种属的鉴别等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也也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植物学考古学研究方法。」

    「而这四种方法之中,咱们之前提及的「浮选法」,也就是植物遗骸的提取过程。」

    「苏亦,你是说,咱们采用浮选法,不需要借助其他手段,就可以顺利提取植物遗骸了?」沈明问道。

    苏亦点了点头,「是的,因为植物遗骸体积大,提取非常简单,种属鉴定也更精确,更加重要的是其出土位置和原生地点基本一致,有助于研究植物遗存与遗址中某项遗物或遗迹的对应关系。因此,植物遗骸研究是现今应用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植物考古学研究手段。」

    沈明问,「你说了那么多,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浮现法」最好用?」

    苏亦笑,「你这个家伙,我是在传授你的秘籍呢,咱们国内研究动植物考古的专门学者几乎没有,咱们现在干的事情就是国内首创,你不好好做笔记就算了,还觉得我话多?」

    沈明不承认,「哪有!」

    小王哎呀一声,「我也没带笔记。」

    噗嗤!

    苏亦忍不住笑起来了。

    陈文骅笑骂,「带什么笔记,咱们现在重要的是发掘,有苏亦在,你害怕以后没有机会学习吗?」

    说着,他望向苏亦,「老弟,这些知识非常珍贵,你未来有时间了可以写一篇科普性的文章发出去,国内考古学者,确实极少重视这一块,未来你去推动,前途无量啊。」

    苏亦说,「哪有这么容易,就我之前介绍的四种方法,就「浮选法」,咱们现在可以做,其他的办法,咱们都搞不成。」

    「为啥?」

    「因为技术水平有限,科技跟不上,而微小植物遗存的提取则必须由相关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内进行。咱们国内现在的技术水平有限,是否鉴定出来还未可知,这也是为什么苏秉琦先生会重视给器物排队的原因之一。」

    听到这里,大家都开始担忧。

    「那要是浮选法提取出来植物遗骸呢?」

    「那咱们只能打道回府了。」

    话虽如此,但该挖还是要发掘。

    植物考古是一个全新的考古学领域,而浮选法又是一个全新的考古学方法,现场之中,除苏亦之外,根本就没有人掌握。

    因此,整个考古发掘方案都是苏亦来设计的。

    这样一来,他在现场,嘴巴几乎就没有停过。

    在正式发掘之前,他还需要做方案讲解工作。

    「从理论来说,想要获取最佳的植物遗骸,最好是将遗址文化堆积土全部浮选一遍。」

    「怎么可能!」

    他说完,众人的脸色就有些古怪。

    苏亦笑,「我也知道不可能,不管是时间还是经费都不允许我们这么折腾,因此,咱们只能在发掘过程中有选择地采取部分堆积土进行浮选,这就出现了一个采样方法的问题。」

    「一般来说,采样方法是跟咱们的研究目的息息相关。植物考古学也是考古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学的一部分,发现和识别遗址中的植物种类其实不是植物考古学的目的,咱们研究植物遗存,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植物去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发展与过程,不是为了做植物鉴别而做植物考古,不然就是本末倒置。」

    「啥玩意,咱们不就是过来找稻作遗存的吗?」

    苏亦问,「那咱们过来找稻作遗存是为了啥?」

    「当然是研究稻作起源问题了。」

    「为啥要研究稻作起源?」

    「当然是了研究古代农业起源问题。」

    「为什么要研究农业起源问题?」

    「当然是为了研究古代农业历史了。」

    「为啥……」

    苏亦还没问完,沈明就赶紧喊停,「别说了,我知道了。咱们不是植物学家,咱们是考古人员,要研究的东西不一样。」

    苏亦朝着他竖起大拇指,「聪明。」

    这一动作,让沈明忍不住翻白眼,催着他赶紧继续。

    「浮选土样的采集方式,第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埋藏背景,这一步,咱们已经完成了。」

    「啥?咱们啥都还没干?就完成啊?」小王有些迷糊。

    陈文骅笑骂,「呆子,咱们一开始就是奔着仙人洞遗址来的,这个就是埋藏背景,都发掘好几天了,你说咱们啥都没干?」

    小王傻笑,「我只是转不过弯来。」

    苏亦笑,「是我的表述方式有问题,除了第一点外,第二点就是要具备很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不然我们根本无法对浮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看着大家一知半解,苏亦举例子。

    「就比如咱们在仙人洞遗址发掘过程中,随意地从一个灰坑内采集了一份土样进行浮选,其结果同时发现了两种不同的谷物遗存,对于这种结果,根本就没法做进一步分析,只能在报告中注明该遗址埋藏有两种谷物。要是仅凭两种谷物就开始分析,草率地给出结论,其结果根本就没啥说服力。因为考古发现是具有偶然性,说不定其他未经采样的灰坑的情况,就获得截然相反的结论。」

    「那么这情况的方法,应该怎么做?」

    苏亦望着这货,一脸无奈,敢情我前面说那么多,都白说了啊?

    沈明被他看得浑身不自在,也意识到问题的所在,赶紧补充道,「我是说,应该如何落实到具体当中?」

    苏亦也不再拐弯抹角,直接说,「其实,样本选择是统计学的问题,样品的误差率跟样品总量成反比,样品越多误差越小,因此,咱们该怎么选择,其实取决于总量的大小以及对准确率的期望值,想要准确率高就要加大样本的的数量,这部分,确实有点复杂,因此,想要设计出一个合理的采样方案,就必须要综合考虑到遗址的特点、发掘规模的大小、发掘时间与经费以及对研究结果深度等诸多问题。」

    说到这里,苏亦停顿一下,加强语气,「我跟陈队长讨论之后,决定选针对性采样法。」

    「啥是针对性采样法?」沈明跟小王异口同声问道。

    苏亦解释,「浮选土样的采集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用的有剖面采样法、针对性采样法和网格式采样法三种。」

    「剖面采样法是指从揭露的或自然裸露的遗址剖面上采取土样,主要适用于对某个遗址小规模试掘,或对一个区域内的考古遗址群的调查。简单来说,就是咱们之前干的活。」

    「网格式采样法是指在人为划定,一个堆积范围内打出网格系统地采取土样进行浮选。所划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遗址,小到一个房址甚至一个灰坑。」

    「网格式采样法一般用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宽裕的重点考古发掘项目,以便精确地了解一个遗址内植物遗存的完整情况。」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9章:一场巅峰性的考古发掘免费阅读:,!

    『』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网格式采样法式最科学的采样法,奈何咱们时间、经费、人员各个方面都是短板,根本不合适采用这个方法。」

    「这么说来,剩下的就只有针对性采样法了?」

    「是的。针对性采样法是指有针对地从遗址中选择不同的埋藏背景进行采样,如灰坑、灰沟、房址、灶坑、窖穴、墓葬、器物内存土或破碎器物下积土等。针对性采样法一般适于发掘经费和时间都比较适中的常规考古发掘,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采样方法。」

    说到这里,苏亦补充,「需要强调的是,在选择和确定采样点时,不应该主观地推测哪些埋藏背景可能或不可能出土炭化植物遗骸,事实上,在遗址中只要是文化堆积一般都有埋藏炭化植物遗存的可能,因此,咱们一会开挖就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