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就是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3/3)页

    纸上得来终觉浅,想要知道日常生活中,二老是如何待人的,还是要多跟研究室的师生多多聊天。

    一问之下,才知道。

    二老培养的研究生的陌生,很有特点。

    「不上课、不考试。」曾先同说。

    苏亦羡慕,「那平时这些研究生都作什么?」

    曾先同说,「二老有放鸭式和填鸭式两种方法:平时是放鸭,抄字书,读专著就是填鸭。他们没有要求一定要读自己的著作,但两位老先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年要抄三本字典:《说文解字》《甲骨文编》《金文编》,并且是作为习作,他会批阅,圈出哪个字字形错了,哪个字出处错了。当然这不是单纯地抄,而是要注意这个字在哪个器物上,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点,并且很强调写书评。」

    苏亦恍然,「我在周一良先生家中上课的时候,周先生也曾经跟我说过容老,他说当年在燕大读书的时候选了容老的《说文解字》研究一课。一开始,容老的教学并不涉及《说文解字》的内容。他上课话不多,总是用白布巾裹着几部线装书,在讲桌上打开,转身在黑板上写一个楷体的古字,轮流叫学生上去写出篆书。还说容老这样讲课实际上是篆字练习,而不是研究「说文」。当时,我听了羡慕极了,没有想到容老现在还保持这样的风格。」

    听得研究室内几位老师都笑起来了。

    其中一个老师说,「是不是后悔,没有报考我们中大啊?」

    苏亦说,「是有点遗憾,不过现在有机会跟几位老师学习,也算是一种弥补了。」

    曾先同问,「你平时在北大,宿先生都是怎么培养你们的?」

    苏亦说,「宿先生对我们培养的方式各有不同,马世昌师兄基础最扎实,在敦煌研究所待了十几年,已经算是专家了,因此宿先生鼓励马师兄专攻这个方向。姚师兄在西安工作多年,对西北考古比较擅长,宿先生就让姚师兄研究丝路佛教遗迹;许师姐以前在上博工作,宿先生就鼓励她探索海外佛教考古新动向;至于我,基础最差,所以处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宿先生也没让我具体研究哪一个方向,基本上我想干啥只要不出格宿先生都不拦着,因此,我的现在基本上啥都要学,啥都不精通。」

    几位研究室的老师听到最后都笑起来了。

    「宿先生对你的培养,很有容老的风格嘛。」

    苏亦也笑起来了。

    容老跟商老对学生的粗放式培养,除了跟他们的性格有关,其实也因为他们年事已高,没有精力讲那么多课了,只能让学生自己去看书。

    但不意味着二老对这些研究生就不管了。

    有问题,都可以问。

    平时,还让研究室的几位老师给研究上课。

    因此,中大古文字的研究生,名义上是二老的研究生,但带他们的老师可不少,这点上跟苏亦有点像。

    他现在在北大,虽然是宿先生的研究生,但想要跟哪一位老师学习都没问题,都乐意向他传授学识。

    苏亦运气不错,今天天朗气清,没有下雨。

    再加上,研究室距离,容老住的寓所并不远。

    差不多九点左右,容老就出现在研究室之中。

    老先生右手拎着塑料提包,左手臂还挂着弯柄长布伞,就这样慢慢踱到研究室来。

    见到苏亦,就笑道,「小家伙可以啊,这几天都来得挺勤快的,文章写的怎么样了?」

    苏亦说,「省博考古报告还没正式编写,我这几天空闲的时间比较多,文章还在打磨阶段,您老别笑话我。」

    容老笑,「反正我们研究室都对你开放,想看什么书就跟资料室的黄老师说,资料室没有的,你可以去到我家的藏书室。不过,我估计你用不到这些。」

    容老称为他的藏书室为「五千卷金石室」,在圈内极有名气。

    苏亦也好奇。

    但他确实用不到。

    金石学,又不是他专攻的方向。

    短暂聊天以后,示意苏亦不要理会自己,容老就在自己的位置坐下,然后开始工作。

    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给《金石编》补字,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累了,就看书写字,但人老了,精力不济,偶尔闭目养神打个盹,醒来以后,习惯性抽烟。

    甚至,还请研究室的老师抽。

    大部分老师都不接,老爷子很有意思,其他老师不接,他就朝着苏亦递过去。

    苏亦哪敢接,连忙拿火柴盒帮忙点烟,老爷子连忙摆手,「不要来这一套。」

    苏亦还是点上了。

    容老笑骂,「小家伙鬼精鬼精的。」

    苏亦说,「我在家也帮爷爷点,习惯了。」

    这个过程,资料室的管理员黄老师,就一直盯着容老手中的香烟。

    苏亦以为他的烟瘾犯了,不曾想,等容老吸完烟,他就直接在烟火杠倒点水,确认烟头完全熄灭了,才微笑道,「书库禁止烟火。」

    苏亦恍然。

    看着黄老师熟练的熄灭烟头的动作,显然,这事他已经不是第一次作了。

    让苏亦想起来,马世昌帮忙宿先生擦黑板的事情。

    尊重师长,并非说说而已。

    也需要体现在日常的小事之中。

    等容老抽完烟,趁着老爷子心情不错,苏亦提出自己的要求。

    容老一听,笑道,「想看就拿起来,想要钤印也可以。」

    于是,苏亦如愿以偿地拿起这些印章一一观看。

    这些印中除了姓名章斋号印外,之前提及到邓尔雅名言章也在其中,字较多,苏亦拿起来随口读道,「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他一念完,容老就咦了一声,「小家伙,行啊!」

    其他老师也朝着他竖起大拇指。

    「怎么了?」

    苏亦疑惑,不知道发生了啥了。

    曾老师说,「你是第一个第一次拿起这枚印章,就可以全部念完上面字体的学生。」

    「真的?」

    「真的!」

    得到肯定的回答,苏亦大为意外。

    其他老师说,「果然是少年天才,比我们强多了。」

    容老笑道,「这枚印章是我四舅邓尔雅刻的李清照《金石录后序》里面的话,时间久了,印面不清晰,就不要辨认了,是要好好清理一下了。不过,你一拿起来,就能够读完,确实难得,因为这话不全,我四舅篆刻的时候,为了工整,少了一个「便」字,因此,不读《金石录后续》的人根本就看不明白,当然,读了要是不精读,也认不全。」

    难怪,自己会被夸奖。

    其实这句话的全文是,「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两年以后,赵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即使节衣缩食,要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

    邓尔雅先生刻意把「便」字去掉,意思一下子就改变了。

    去除了赵明诚的部分,成了勉励容老,要有节衣缩食,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

    从这一点来说,确实是名言章。

    看着几位老师望向他,各种赞赏的目光,苏亦多少有些心虚。

    没错《金石录后序》就是李清照写的,这里的李清照就是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她跟丈夫赵明诚两人仿照欧阳修《集古录》的体例,编撰了《金石录》三十卷。

    这部书著录自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款识和碑碣文字,共二千种,跋尾五百零二篇。

    后代学者,对这书的评价很高。

    苏亦之前听过《金石录》,但没细看,《金石录后序》倒是看过了,却没法通篇背下来。

    这一次,因为有机会到研究室,可能看到以前在美院读书的时候,老教授提及的名言章,来之前他,还特意抽空翻看了一下这篇文章。

    整篇文章,虽然名为金石录后序,实则通篇下来,真正写金石录有关内容的也就是前面的一段,后面大部分都是回忆。

    因此,有人说《金石录后序》,既是李清照的自传,也是赵明诚的回忆录。

    而且,这篇散文不仅以笔墨见长,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有史学家认为文章的价值,比《金石录》还要重要,因为它关系国家兴亡的青州之乱、靖康之耻等,其中都有所反映。

    乱世之中,文人墨客想要玩赏金石,纵情读书,基本不可能。

    而且《金石录后序》通篇读下来,很容易就能够弄明白造成李清照那样夫死书亡的悲剧的根源,是研究李清照生平的重要文献资料。

    苏亦只觉得侥幸,要是来之前,他没有作功课,拿起印章,却连字都人不清楚,那就真要出丑了。

    让他没想到是,他竟然是第一个第一次拿起名言章就把字体认全的学生。

    这两个「第一」,让他在「少年天才」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心想着,万一有一天,人设崩塌,就惨了。

    这一刻,苏亦心好慌。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284章:就是李清照写的《金石录后序》免费阅读.

      

    


    第(3/3)页